赵龙:国家公祭日首倡者

发布时间:2021-10-18



     赵龙:国家公祭日首倡者

  校友简介:赵龙,南京邮电大学1962级校友,在邮电行业奋战了30多个年头,历任无锡市邮电局副局长、无锡市副市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常委、民建江苏省委主委等职务,是江苏省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提出设立国家公祭日、推动全运会体制改革等多个在全国有深远影响力的提案,其中,尤以《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建议》为世人称道。

  2014年12月13日,冬日阳光洒满古城金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上午10时01分,警报长鸣,在南京城上空盘旋。轮船在长江、运河上鸣笛,汽车在公路、村道间鸣笛,行人在街头巷尾里停驻。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77年后,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

  2014年年初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这表示此后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将举行公祭活动,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媒体评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而国家公祭日立法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就是赵龙。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最初源于赵龙200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提交的一份提案。



首倡之议


  2004年,赵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原地而建,详实的馆藏带给赵龙极大的震撼,也带来内心难抑的悲愤。此后不久,赵龙在国外读书的孩子放假回国,他便带着孩子再次前往参观。孩子说,“南京大屠杀”这件事情在海外不太有人知道,他要用小摄像机拍下来,带给澳洲的同学和朋友们看。

  在纪念馆的所见所闻以及孩子的话让赵龙陷入沉思。“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人类三大惨案之一,另两处惨案发生地,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死难者和平纪念馆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均已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仅仅是个地方纪念馆,并没有成为国家级纪念馆,而且每年也只有地方层面的悼念活动,这与它的实际意义以及国际影响力有着较大的差距。

  “‘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不仅仅是南京的惨痛历史。南京之痛,民族之痛;南京之悼,国人之悼。”出于这样的考虑,次年,赵龙在全国政协全会上提交了提案,建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并建议:“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址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友人(包括外国政要)参加的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 赵龙同时提交的另一份提案是《关于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2005年,正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相关提案比较多,而将纪念活动提到国家公祭的高度,赵龙的提案“独一份”。

  自2005年提交了相关提案后,赵龙在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数度口头阐述了他对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观点。2012年是赵龙全国政协委员任期的最后一年,在当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又一次提交了“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我觉得我做了该做的事情,这是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同时,我觉得我做了正确的事情,这件事越久越能体现价值,历久弥坚。”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通过的当天下午,赵龙接到电话,被告知当年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建议终被采纳。

  2014年12月,国家公祭仪式进入紧锣密鼓筹备阶段最重要的时刻。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地将“特别贡献”奖章颁给了赵龙等11名中外人士,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11月7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彰了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的重要提案。赵龙的《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建议》(案号3034)光荣入选。

  据媒体报道,这是全国政协历史上首次开展此项评选,旨在展示人民政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也反映提案工作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这100件提案是从1949年以来的14.4万多件提案中评选出来的,入选比例约为1440:1,可谓是千里挑一!


守责为民


  抗战历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值得后人永远缅怀。尊重事实,正视历史,保护见证,启迪未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不容忘却!正如赵龙所言,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它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时间的界限,它提醒善良的人们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2018年,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当天,《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实施,南京正式通过地方立法形式来保障公祭活动,更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意义。

  “怀爱民之心,守为民之责”是对赵龙工作作风最贴切的描述。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0年间,除了提交抗战方面的6件提案以外,赵龙还提交了有关经济、科技、民生、法治等方面的提案40件。在201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关于“推动全运会体制改革,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会发言引起了广泛反响,得到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

  如今,赵龙已经退休,然而,作为国家公祭日的首倡者,他非常希望,社会各界都能以国家公祭日为契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把珍惜和平、敬畏生命、捍卫人类尊严的理念融入进去,要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国人的爱国情怀更有理性、更有气度、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在抗日战争烽火狼烟里成长起来的高等院校,一代代南邮人浸润在爱国为民的氛围中。赵龙用他的一言一行,充分展现了一位民主党派人士满腔的爱国热忱,更深刻地诠释着南邮人爱国为民的伟大抱负,传承着南邮人正直、勇敢、诚朴、踏实的优良品质。


(饶林果  朱芳草  徐  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