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坪:香港Croucher基金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1-10-18


  校友简介:李坪,香港城市大学教授,IEEE Fellow,南京邮电大学1977级校友。曾获得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Thomson奖、Croucher基金奖(香港主要科技奖)等荣誉,并受邀为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



中小学时代

  小时候,李坪的家毗邻上海音乐学院。他对大学校园并不陌生。虽然校门有人检查,但可以爬过复兴中路1350弄内的矮墙进入,冬天打雪仗,夏天粘知了。音乐学院院长是贺绿汀。电影版的歌舞“东方红”刚上映,到处在传唱贺绿汀的《游击队歌》。

  他想过上大学。他在幼儿园玩伴家中第一次见到电视机就被震撼了。他向哥哥间问电视机原理。哥哥那时上中学,迷上装收音机,半懂不懂地解释无线电波,却讲不清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差别,说大学才教电视原理。但大学对他而言遥不可及。他1965年入小学,1966年“文革”发生;1975年中学毕业,1976年“文革”结束。中小学的记忆是不断的停课、复课和无序的政治运动。其间只有1972年是特别的:后来的总设计师在那一年短暂复出。学校里,陈文丽老师讲解勾股定理时, 提到用毕达哥拉斯方法,让他对遥远的希腊文明充满了憧憬。但很快,学习又回到无序状态,很少有人还会那么兴奋了。



结缘南邮

  1977年,李坪在上海一个小厂的工作已到第三年,上大学成为越来越远的梦。那年10月,他和好友在杭州听到12月恢复高考的好消息,立刻赶回上海。考试涉及四门: 政治,语文,数学, 物理或化学。反复的政治运动让他对政治和语文不觉陌生。陈文丽老师教的几何让他也不怕数学,化学根本没学过,中学的“工业基础”课与物理有些相似,因此,李坪把两个月都用在学习物理上。

  第一志愿报的是南邮。原因一是当时他正师从南京师范学院的黄纯尧先生学画,二是南邮的电视专业重唤他小时的梦想。南邮录取通知书是电话交换专业,可惜他从此再也没有时间学画,但拿到通知书的一刻,他还是很高兴,知道命运已经改变。

  大学时最难的莫过于学英语。中学也教英语,但每年都从ABCD开始,四年周而复始。李坪进南邮已满20岁,过了学语言的最佳年龄,好在英语课的董老师严格也宽容。那时英语小班教学,不许缺课。同学们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董老师特别允许一些学生上课不用听讲,可以自学。讲到重要处,董老师会提醒大家注意,不要错过。 慢慢地,英语不再令人畏惧。

  同学们公认郑薇薇老师的“信号与系统”是讲得最好的课。郑老师耐心优雅,课余时,还会来到班上分享她自己求学时的心境,漫谈考试之外知识的无涯。李坪在以后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提起77级的四年,李坪就想起邓丽君纯净的歌声和舒婷朦胧的诗。那是启蒙的时代,伤痕文学预言以后莫言和王小波的到来, 中国女排刚崛起,科技在复苏,但几乎没有师兄师姐们的脚步可以追随,未来的路仍然充满未知。

继续深造

  1982年南邮毕业后,李坪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沈志广老师的硕士生。沈老师“文革”中蒙冤十年刚出狱,重新捡起科研。他完成沈老师建议的课题后,将硕士论文摘译寄给同领域的英国苏格兰Glasgow大学Sewell教授。那时同学们多去了北美,他却向往欧洲。他的曾外祖父孙麓屏清朝末年曾任驻奥地利使馆书记官。母亲在夏夜纳凉时常絮叨她松江的祖宅,三间书房中有她祖父闻名乡里的书法和西洋带回的自鸣钟。一切在日军占领松江后荡然无存,只有在国家档案馆还能查到孙麓屏手书的夷情咨报。

  1986年初, Sewell教授同时为李坪申请了皇家学会博士后基金和Glasgow学校博士奖学金。那一年,英国皇家学会建立了中国学者博士后基金,因中国的博士制度建立不久,难以找到合格人选。1986年基金破例允许用于硕士毕业生(世事无常,这项基金后来变得以难度著称),博士后申请先获成功。于是有了一个奇怪的次序:他1986年先开始博士后,1987年再开始读博士。他与Sewell教授的另一个博士生Robert合作,科研非常顺利。到1989年,李坪申请提前毕业,理由是计入博士后的一年可以满足博士学习至少三年的要求。Sewell教授和系主任Lamb教授全力支持。 虽无前例,学校仍然批准了申请。 剩下的困难是英语——董老师的教诲还不足以抵消起步太晚。 好在Robert看不过东方色彩的病句,为他逐句修改论文。论文答辩时,伦敦大学的Haigh教授评说论文的英语 “美丽”。李坪当时想到的是要为Robert买酒致谢。

  留欧期间,李坪难忘苏格兰湖山壮丽、民风善良。有一次,他讲到大不列颠占领香港的目的是贩毒,一起聊天的苏格兰人当时倍感侮辱,过几天却回来说读了历史,愿为祖上的错事道歉。他也开始知道一些有趣的历史花絮,例如各国许多军歌都和《游击队歌》旋律相近。另外,为了母亲他去了奥地利。但直到很久以后,他才找到孙麓屏的维也纳旧居。



科研之路

  1990年,李坪接受了墨尔本大学的讲师职位,在南半球的澳洲,继续与Robert和Sewell教授跨洋合作,一起在1993年得到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的Thomson奖(Thomson在1897年发现电子)。接着是手机时代的到来。1993年,澳洲电讯为了引进手机系统,组建团队评估欧美两个方案优劣。他又想起了无线电的往事。电视已普及,手机却很新奇,无线人才奇缺。开始他还担心对无线所知太浅,加入团队后才知同事们大致如此。国有公司环境安逸,评估工作按部就班,他却又怀念前沿科研的乐趣。

  李坪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风景迷人,山岭上一边海天茫茫,一边红尘滚滚。若不介意象牙塔的清静,香港的大学有许多留人之处:香港的秘书人员非常敬业,省去教授许多琐事;香港只有一项主要科研基金申请,成功概率合理,不像其他地方机会多却成功概率小,让人疲于奔命;香港考评虽也计文章数量,不能免俗,但不过分。  

  2003年的IEEE WCNC会议上,李坪用重复码构成的稀疏图,提出交织多址(IDMA)多用户共享无线资源原理。IDMA及各种变型在5G的制定中被广泛讨论。虽然最后5G决定不改4G物理层结构,IDMA新颖的原理仍然为未来系统提供了可能的走向。他的工作获得2005年Croucher基金奖(香港主要科技奖),2010年被选为IEEE Fellow,并应邀成为英国皇家工程院的杰出访问学者。他还担任过IEEE信息理论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

  谈及科研之路的原则和理念,李坪说,第一是不要讨巧,他对所有自己和学生发表的论文负责,包括数据的正确和文字的清晰。其次是了解自己,不要浪费天分也不要强求。当然,还要有梦想。他有时在手机上看电视,还会忆起儿时的疑问和梦想。就像别人说的,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他以此与校友共勉,并祝母校再创辉煌。



(木  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