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王雷,1982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载波通信专业,后在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工作,1993年任黑龙江电力工业局调度局通信专业高级工程师,1997年加入九三学社,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曾担任吉林、黑龙江两省新长线联网工程通信专业东三省联合设计组副组长及主要设计人,是中国通信学会兼黑龙江省通信学会会员。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王雷是改革开放后怀揣梦想的南邮人,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汗水抛洒在祖国的北大荒地区,默默地为祖国边疆地区的电力系统通信事业做贡献,不求回报、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着,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夕阳西下,记田园港湾
王雷出生于军人世家,父母均是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的革命战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王雷的父母严于律己,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也很高。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王雷从小喜欢读书看报、培养兴趣爱好,将书籍看作自己最好的伙伴。在青少年时期,他获得过多种奖项,如全国百科知识竞赛二等奖、郑州市青少年美术作品优秀奖、郑州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第十三名及团体第一名等,在青年时代还与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合作过大型国画作品《黄河》。
岁月如梭,忆往昔校园
对于王雷而言,家庭是永远的后盾,而不是永远的依赖,学会独立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王雷大学4年通过国家培养人才的助学金给自己补充生活费,在校品学兼优,保持极强的自律性,为家庭减轻了很多负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南邮读书时,王雷除了勤奋学习,也善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他走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以及南京的城墙;他漫步于七步桥、五步桥、三步两桥、半步桥,思考朱元璋是如何胜、蒋介石是为何败的……后来他发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正确性,即无论身居何位,心里一定要装着人民。
体内流淌军人血液的王雷从小不畏艰苦、刻苦学习。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毕业,在临近毕业时,原南京邮电学院秦剑秋老院长将王雷叫到他家进行了一番长谈。通过交谈,王雷了解到当前祖国北大荒边疆地区急需开发,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中央邮电部设计院计划向原南京邮电学院招收一定名额的毕业生,前往援助边疆地区的发展。秦剑秋老院长认为王雷是支援边疆发展的最合适人选之一。“祖国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需要像你这样不怕吃苦、敢打敢拼的人才。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向东北电业管理局招人,东北电业管理局向电力工业部招人,而电力工业部向教育部招人,教育部把这名额给了邮电部,最后邮电部把机会留给了我们。名额来之不易,祖国边疆的发展需要你,希望你能好好考虑!”秦剑秋老院长语重心长地对王雷说。王雷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的责任感更强了。为响应国家和时代的号召,肩负使命的他迈开了跨向北大荒地区的步伐。
北国风雪,述艰辛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龙江电力工业局的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普遍落后,他来到北大荒地区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负责全省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因为工作,他四处奔波,有时候走一趟基层就需要消耗两三个月时间。对于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他总是微笑面对,他说:“当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祖国的时候,就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既然选择了付出,就不会去追求回报!”
王雷回忆39年的工作历程,感慨良多:“黑龙江的冬天零下40多度,当时在山区进行光缆熔接,突然狂风四起、大雪纷飞,施工用的帐篷杆被大风刮断,我和同事三人用后背顶着帐篷艰难地完成了任务。我们爬出帐篷的时候,大雪已经把帐篷埋了四分之三。那次执行任务时我穿得太过单薄,因此后背腰部受了伤,至今还经常酸痛。”
寒风刺骨的北大荒地区时刻面临着物资匮乏的挑战,但王雷从未畏惧。几十年来,身为高级工程师的他为电力系统通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初单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发展到如今的大容量多功能的光纤通信网,不仅让北大荒地区的人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而且把多余的电送往了东北电网和国家电网。谈及退休后的生活,他欣慰地说:“我带出了很多学生,他们现在工作得很好,我可以放心地退休了。退休后应该会去各地走一走,看一看那些曾经跟我一起奋斗过的中外老朋友。”
对于祖国边疆事业的未来,王雷满怀期许。“边疆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王雷想对勇于支边的同志们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来吧,你们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砥砺前行,品人生经验
王雷坚信“多看书、多实践,让脚步加快,让思想腾飞”这一理念是有益的,他通过外出锻炼和实践来培养细心、磨练耐心、提升悟性。
在知识素养提高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质也不能被忽视。他小时候父母便教育他要助人为乐,遇到困难的人能帮就帮一把,他确实帮助过不少人,经常向灾区捐款捐物,还资助过2名贫困小孩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费。王雷认为“我们每个人能够帮助他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份心意却尤为重要。”
(曾维浩、谢艳霏、杨楠、贾昊鑫)